1.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毫不动摇抓好产业倍增,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根基。2、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3、2023年6月,江苏省印发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部署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1650”产业体系建设。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4、2024年5月6日,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4—2026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建设的行动计划,抢抓低空经济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2024年8月20日发布了南京市商业航天行动计划,为了抓住商业航天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产业,努力建设南京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地。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1、南京市作为全国经济排名第二的江苏省会城市,到2023年为止,南京市只有3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国家级1家(江北新区)、省级2家(江宁和六合各一家),省级以上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跟南京市拥有资源优势不成比例,这也是导致南京后续发展潜力不足的原因之一,。2、南京作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强省的省会城市,高校资源可以说位列全国前3,真正赋能和主导未来产业的还存在不足,充分的发挥好南京高校资源优势,融入到未来产业的产业链体系中,持续助力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对于南京强市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3、南京发布支持未来产业的政策及时全面,涉及到下一级层面区、县或者开发区存在诸多不足、响应速度不快、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闭环、监督和考核力度不够。发挥好政府平台推进力度,要充分的发挥“有为的政府+市场的逻辑+资本力量”,才能形成体系的去推进,才能持续为南京的产业制造中心赋能。4、金融体系缺乏耐心和信心,社会资本缺乏动力,国有基本平台跟进和投入不足,南京市本地的国有资本平台,主要服务本地的产业,推动本市的产业发展,并不是投资外地企业,对于未来产业的起始阶段根本不敢投和投资力度不够,要做到”投大投长期、投早投新投硬科技“这也是导致南京后续发展潜力和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三、建议
1、强化长远统筹谋划,促进未来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发展。建设南京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发展的未来产业制造中心高地,南京应充分借鉴合肥等地的经验,发挥政府搭建平台优势,推动高校、国有资本赋能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切实加强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政策、科技、资金的投入,敢于从起始研发阶段扶持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保障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制造业产业规模。 2、狠抓落实推进,强化考核机制。对于未来产业部署和发展,南京想要要抢占先机,必须要在时效上和闭环上做文章。对于未来产业布局,首先要抢抓发展机遇,其次要有长远的政策作为支撑,还需要考核机制去落实,未来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平台的引导和推进,政策部署,持续跟进落实,要具体深入、落细落实,坚持专班推进、专人负责、专题督查,有必要发挥代表的作用和优势,把产业代表纳入督查组的专员。3、强化平台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好本市优势资源。高水平建设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营造好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利用好政策赋能高校人才优势,发挥好制造业创新中心与科研力量持续融合的作用,加强有关单位、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政策支持力度;要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引进人才,使其发挥作用。4、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撬板作用。增加产业基金支持力度,对未来产业的引领性科技研发项目缺乏资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促改革、抓发展、防风险,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大力发展“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引导撬动更多资源要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建强企业、做优产业提供更大支撑。